3月28日下午,省统计局2025年第1期“新时代黔统大讲堂”暨大数据统计学院“数智大讲堂”学术交流活动在修德楼218报告厅举行,活动邀请了贵州师范大学杨广斌教授,贵州财经大学毕秀春教授、李成刚教授作学术报告,贵州省统计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俞宗尧主持活动。

李成刚教授围绕贵州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展开分享,聚焦贵州从资源型产业向高科技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,受全球疫情等外部环境影响暴露的脆弱性、技术依赖等问题,涵盖农业、工业、服务业三大领域。报告指出,农业存在物流成本高、信息化不足等短板,工业面临技术缺陷、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挑战,服务业需应对技术变革与服务网络覆盖不足等难题。该研究构建了包含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评价体系,前者关注物流、金融、技术等基础要素及控制力,后者从抵抗力、恢复力、可持续性三维度评估,最终提出增强技术创新、优化供应链、提升产业韧性的对策建议,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风险应对的理论与实践指导。

毕秀春教授指出,贵州省数字乡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,如专业人才匮乏、数字治理体系不完善,顶层设计与基层衔接不畅、发展维度失衡且区域两极分化,区域发展不平衡、公民参与度低、信息惠民服务不足、环境质量监测力度弱等。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,即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引进,推动数据开放共享融合;借助民族文化打造品牌,强化数字基建与应用;完善统筹机制促进资源协同,转换思路拓展技术应用场景。

杨广斌教授作了题为“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”的学术报告,对贵州省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了全面剖析。报告指出,2012年至2023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,但区域发展在市州层面和区县层面均存在不平衡现象。多维度分析显示,贵州省在森林覆盖率和污水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在能源利用效率、碳排放管控以及生态文化建设方面仍有较大差距,法规执行与治理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。

俞宗尧作总结,他指出,李教授的报告深入研究了贵州省的产业链、工业链,报告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贵州省两链两性的理解,也启发了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思考维度量化指标和路径要求。毕教授的报告让我们对贵州乡村数字化转型有了深入认识,报告提出系列科学可行的应对策略,对贵州数字乡村建设做出科学评价,为相关决策提供有力参考。杨教授的研究有利于巩固和拓宽现有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果,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,必须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,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。
本次活动由贵州省统计学会主办,贵州省统计科教中心、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统计学院联合承办。贵州省统计局部分干部,贵州财经大学近10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。